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论坛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大千世界 >> 资讯正文

年轻记者下跪采访10分钟引发网友热议

发布日期: 1970-01-01  //www.110.com  
核心提示:一位年轻记者,面对一位被救助者的下跪感谢,做出了同样的下跪动作,在10余分钟的互跪时间里,这位年轻的记者完成了当天的采访。11月30日上午,记者何永刚跪地采访被救助者的举动经过网络媒体的披露后,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作为一个记者,为什么会对一位被采访对象做出下跪举动?在何永刚这位年轻的记者看来,他的跪地是为了体现一种公平平等,体现一种道义。也有网友不这么认为,大河网网友“距离”称,“这位记者看起来还年轻,因此,我有理由相信,该记者在采访对象面前可能有点张皇失措。下跪,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尊重。但如果是一个成熟的记者,我觉得更多的时候需要保持清醒,要预见到事件的终极结果。如果总是‘一不小心’让自己成了主角,是否也是对事件本身的不尊重呢?”

  受助长跪不起,记者跪地采访

  11月13日,梁进柱在家人的陪同下,住进了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过专家诊断,梁进柱患的是骨癌,还是晚期。

  妻子已经怀孕8个月了,能否在临去之前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了梁进柱最大的心愿。但是经济上的窘迫,已经无力维持梁进柱的治疗费用。最后,竟然想到了要卖孩子的想法。

  梁进柱的事情经过媒体的披露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郑州市一家医院向其伸出了援助之手,愿意免费为其治疗。

  11月30日上午,当段君伟将礼品和100元钱塞给梁进柱时,史红霞、梁进朝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他们突然跪在了地板上,以这种中国人最高的礼节向两位给与很大帮助的记者表示感谢。看到已经怀孕8个月的史红霞,和已经56岁的梁进朝给自己跪下了,段君伟慌忙去拉,但是任凭他们如何相劝,两人就是不愿意起来。看到两个人如此执著,何永刚突然做出了一个很让人吃惊的举动,他也跪了下去。就这样,三个人相互跪着10余分钟,何永刚跪着完成了对他们的采访。

  下跪为了追求一种平等

  12月1日,谈起那天的举动,何永刚说自己是为了追求一种平等,当时自己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他回忆说:“那天,他们来郑州之后第一次吃上了热饭,怀孕的史红霞在郑州第一次吃上了鸡蛋,医院的热情安排使他们感觉到了踏实。我们刚到的时候,他们还很高兴,可是当段主任把100元钱给他们时,他们竟然跪了下来。”何永刚对记者说,当时他们感觉很突然,想拉他们可是怎么也拉不起来。本来已经吃过药的梁进柱,也要挣扎着起来,给他们下跪。“他的药含有很大的麻醉成分,坐都坐不稳。”何永刚这时还有些心疼他们。

  “他们的年龄都比我大,病人的哥哥已经56岁了,比我爸爸还要大;还有一个孕妇,我怎么能接受他们的这种谢意啊。”何永刚说自己只能采用这种对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记者,报道这件事情是记者的职责,也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只是做了一件非常普通的采访,岂敢受此大礼?我只想通过陪跪来寻找一种平等”。

  在地板上,3人相互跪着,何永刚采访了病人在医院的情况。

  受助者要报答社会捐献遗体

  作为报社的采访中心的副主任,段君伟是整个新闻报导的策划者,在他看来,11月29日已经身无分文的梁进柱,确实值得很多人的同情。

  为了能给自己的丈夫治病,史红霞想把自己的孩子卖掉,11月26日这一天,郑州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温度骤然下降。这天,史红霞和自己的婆婆一起来到了二七广场求助,一天的时间里,他们讨来了160元钱。他们的状况被媒体报导后,很多热心的郑州人为他们带来了温暖。旅馆的经理免掉了房费、市民送来了牛奶……

  “他们感到了社会的温暖。作为病人,梁进柱也知道自己的病情,他想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以这种方式来回报好心人的关爱。我们确实觉得他们很困难,就想去看看他们,没有想到他们会用这种方式表示感谢。记者的下跪是发自他内心的善意。”段君伟认为,人都是平等的,只是因为生病让梁进柱全家陷入了窘境,他也应该有自尊。

  陪跪还是不陪,这事儿有争议

  给采访对象下跪,何永刚的举动经过了媒体的披露后,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响。

  大河网网友“距离”:这个记者不成熟

  “这位记者看起来还年轻?因此,我有理由相信该记者在采访对象面前可能有点张皇失措。下跪,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尊重。但如果是一个成熟的记者,我觉得更多的时候需要保持清醒,要预见到事件的终极结果。如果总是‘一不小心’让自己成了主角,是否也是对事件本身的不尊重呢?”

  大河网友“lanya”:这样不正常

  我不认为下跪就值得提倡,这样很不正常。认为这样的下跪没有合适的理由可以张扬。

  大河网网友“蓟运河”:这一跪,记者成了普通人

  我虽然没有当上记者,但是,我上的第一节新闻课就是讲记者的职业道德。被采访对象跪着,记者也跪着是一种良好职业道德的表现,应该得到鼓励,我相信,记者的这一跪,报纸的声誉上去了,记者的人格得到完美的体现。

  大河网网友“lili753”:这一跪,唤来了太多真情

  这个年代金钱与利益的味道有点浓,真情与责任在淡化,而今能有这样的记者,不正是大家做出了最好的榜样!跪下自己的尊膝换来百姓的真情的感动又有什么不可以?

  大河网友“韩中玉”:这一跪,姿态低了,品格高了

  说实话,看了这张照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感动,人之初,性本善,记者和群众的这一跪,不是低贱的下跪,也不是屈辱的下跪,而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我想,作为一个记者这一跪,让这个职业不再高高在上,他们“贴”到了实处。

  秀与非秀,自我告白

  主角名片

  何永刚,24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毕业,今年7月13日来到今日安报,经过实习、见习考察之后,12月1日,成为正式记者。

  报社观点:他这时转正与下跪无关

  “他的转正和这件事情没有任何关系,他是靠自己的实力转正的。”今日安报总编办公室主任吴元成告诉记者,“这个时间恰好是他转正的时间。”

  吴元成还告诉了关于何永刚的一个小故事。

  作为一名见习记者,何永刚被报社派遣参加“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活动。“后来有位参与该报道活动的领导同志给我讲,何永刚是活动采访所有记者里面中最为勤奋的一名记者,写的稿子也最扎实。”吴元成说。

  直接领导:那场面肯定不是事先安排的

  作为何永刚的直接领导,采访中心的副主任段君伟是整个事情的直接见证者。“他不可能作秀,当时的场面很感动,甚至摄影记者也没有多拍照片。”段君伟还告诉记者,在11月29日,为了一个小稿子,何永刚去找一个采访对象3次,经过一整个上午的体验后,才写出稿子。“他是一个心底善良的人,举动是发自内心的。”段君伟说。

自我解释:父亲年龄的人下跪,谁敢承受?

  对于当天的举动,何永刚事后并不愿意多讲。针对网上评论的质疑声音,何永刚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我只是做了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他哥哥的年龄比我爸爸的岁数还大,如果是自己父亲这样年龄的人给你下跪,谁敢承受?”何永刚说。

  还有谁能还以跪礼

  一名记者在面对被救助者的下跪感谢时也向对方跪下了,向下跪者下跪并不多见,但下跪事件却屡见报端:为求助下跪、为感谢下跪、无奈下跪......不同的下跪事件中包含着不同的感情,无奈、感激,抑或对下跪对象充满愤恨。但在如此多的下跪事件中,我们却发现,面对下跪者极少有人还以同样的动作,而向下跪者下跪也正因为稀缺才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并不赞成用下跪这种方式来表达利益诉求,但我们更愿意将处于强势者向下跪者下跪理解为是对下跪方的尊重、一种独立于权势地位之外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

  跪的七种内涵

  下跪包含了多种含义:臣服、膜拜、感激、乞求、尊重、谢罪或哀悼,不一而足。但在过去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下跪书写得的更多的是与屈辱相关的符号,。在按照严格等级关系划分的社会里,屈膝俨然是维持上下级界线,平衡强弱者心理的不可替代的礼仪,或者说规矩。

  在今天,褪去了与屈辱和礼节有关的内容,下跪仍然保留了它最初的不少含义,感恩、谢罪或是哀求,时为无奈,时为真情流露,时为权宜之计。然而,由于源出于最重的礼节,尽管它在今天所代表的是与颔首作揖等截然不同的肢体表达,但仍然意味着一种极端,。也因此,一些特别的人在更为特别的时刻,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求解特别的问题之时,与“下跪”相关的人事就会一次又一次地成为新闻。

  包头交警为求得市民配合而跪

  2002年6月12日,包头市交通警察温永胜面对拥挤的车辆与各自为政的市民,选择了用下跪这种方式,恳求市民配合疏导交通,最终,交通得疏以疏通,舆论与媒体却哗然。个人尊严与国家尊严孰损的问题成为争辩的焦点,而这件事也成为较早引起大范围波澜的下跪事件。

  北京交警为求情的老人而跪;

  2006年2月25日,仍然是交警,北京东城交通支队东单队交警杨宇面对7为违章儿子的求情的70多岁老太抢先一步下跪,面对媒体,杨宇坦言:“老太太说跪就要给我跪下,人家都70了,我一看这哪成啊,还是我给她跪下吧!”

  民警被歹徒逼跪

  当然,更为吸引眼球的是网上流传的一则新闻,2006年10月19日晚,南方某市一茶楼内几名喝醉酒的男子与陪酒小姐发生冲突,继而掏枪威胁。茶楼打110报警,五六名警察赶到了现场,闹事的几名男子不仅不收敛,反而纷纷拔枪对准警察,喝令警察下跪。令围观群众想不到的是,几名警察在歹徒威胁下,全部跪倒在地,男子们则安然离去。

  合肥记者为劝说轻生者而跪

  2004年3月23日,外地打工者孙雷兵站在了合肥市瑶海区某高档社区18层高楼上,为了挽救这名年轻的轻生者,合肥公安、消防、120及合肥晚报、江淮晨报等省市媒体的记者们对轻生者苦苦相劝了5个多小时。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营救中,江淮晨报记者王细平甚至跪地、磕头3个多小时,劝说轻生者。轻生者最终跳楼身亡。结果令人遗憾,但人性的光辉却在事件中得到展现。

  贪官给举报人下跪求饶恕

  2004年夏,轰动全国的“副市长为劣迹下跪”事件中,济宁市前副市长李信在落马前,多次向持有其把柄的举报人下跪的照片在媒体与网络上广为流传。

  死囚之母替儿赎罪向受害人家属下跪

  2005年12月,“东北鸭王”史维岩遇害一案在盘锦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凶手听到自己被判死刑的时候,转过身来,向坐在庭下的母亲磕了一个头,而母亲走出审判庭,出乎意料地当众给被害人女儿下跪,替儿赎罪。

  齐秦为死难鼓手下跪祈祷

  2005年12月31日,“黄金20年齐秦首体音乐会”于北京举行时突发意外坠台事件,鼓手黄建福意外坠台,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不幸身亡。1月1日凌晨,齐秦在北京人民医院下跪为好友祈祷。

  民工为买一张车票下跪

  最近的一则下跪消息则是,在东莞打工的一青年男子,接到家里电话,说大哥在家乡出了车祸,由于当日车票已售完,无奈向广州铁路警方下跪,请求帮其购票返乡。

  而类似痴情男子雨中两次下跪唤回女友芳心,高校学生公寓痴情男子下跪求爱的八卦消息时见报端,在网络上更是成为旧闻,仅为茶余谈资。

  而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时不时地会在街边遇见强讨恶要式的下跪乞讨,那也是个让每个人都尴尬的时刻。

  什么不还以下跪

  有下跪,自然也有面对下跪者。

  面对下跪,惊慌失措者有之,拂袖而去者有之,慌忙搀扶者有之,唯独,还以下跪者寥寥。

  综观有关下跪的新闻,除去记者何永刚,唯独北京交警杨宇似乎有“还以”的意思,因为老太确有跪下为儿子开脱的心思。,但杨宇抢先跪地:,“她都70多岁了,不能让她给我跪下吧!”杨宇最直接的反应,透着对“70岁老太当街给交警下跪”的恐惧,那将是一个让人民公仆无法解释的场景。

  面对可能突如其来的下跪,杨宇选择了相同的动作。但换了别人,还会有这种恐惧和无奈么吗?

  何永刚面临的处境,比之杨宇有着更多的选择性。也因此,理解,甚至敬佩,但不会效仿,成为多数得知此消息者的反应。

  “下跪这种方式无论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都是过于出位的;用同样出位的方式来回报或者招架出位,我可以理解,但我不会去做。”一位郑州市民说。

  最近流行的美国电影《金刚归来》中,小猩猩在日本碰到忍者鞠躬,便礼貌地还以同礼,结果两方都谦让有加,躬身不止,真挚之举令观者动容。周总理外交故事里的精彩章节还印在人们的心里,有次出访美国,总理与对方握手而对方竞未脱去手套,十分傲慢,总理握毕随即从怀里掏出了手巾,擦了擦手,把手巾放到了垃圾箱里。这个故事虽然极端,但足以说明,中国人对礼尚往来与平等的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互道再见,互相点头致意,但为什么,在下跪上做不到礼尚往来呢?

  12月3日,有人在帖子中这样写道:“一个记者,无论他是否年轻幼稚,是否是昨天才刚刚转正,相对于56岁的孱弱农民梁进柱来讲毕竟是强势,在后者身患重病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协助联系医院免费治疗并自掏腰包相助,然而面对后者的下跪感谢,他仍旧无法心安理得,下跪以劝之。因为他心里秉持的,还是书本上最初的互相尊重,人人平等,因为他知道,下跪,还是带着屈辱的符号,是人之为人本不应该拿出的方式。他的这一跪,让我们忘记了这个世界流行的是弱肉强食的惯例,这个世界习惯的是强者恩赐弱者弱者向强者叩首的规则。”

  持此观点者认为,第一次下跪意味着强弱两者的划分,自然,对下跪者还之以下跪,注定会成为少数或者个体与孤案。

  “还以下跪新闻的轰动,实际上代表了社会中,平等与尊重的稀缺,所以当强者向弱者施以同礼时,就会轰动。”郑州轻工业学院社会学教师康绍霞说,在杨宇和何永刚身上,都或多或少保留着这些稀缺的东西。

  观点:下跪背后的权力结构

  除了父母长辈、没有人会随意向别人下跪,对别人下跪也是对自身人格的不尊重,但下跪者却有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教师李伟说,下跪事件频发的背后是社会权力结构的不均衡以及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李伟说,在接触到的下跪事件中,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向强势下跪,对方手中往往掌握着足够的资源,“在权力结构中处于强势者很少下跪”。

  “处于弱势者向强势下跪,往往有所求,即便是为表示感谢,下跪也是有求在先,对方对自己的所求有回应,然后才下跪致谢。”李伟说。

  李伟表示,我们经常将下跪者的行为理解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对自己人格的伤害。,但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下跪者并非没有人格平等观念,只是当他们面临自己能力无法解决的现实时,不得已才放下心中朴素的人格、平等观念,而选择用下跪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在目前的权力、资源格局中,下跪这种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是要不得的,绝对应该摒弃。”李伟说,权力资源的分配永远不会绝对的公平,弱势和强势总会存在,但在此格局中,民主、平等的意识更为重要,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和自由,但更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采取让人容易接受的方式。

  同样,民主平等的意识对处于权力分配体系中强势地位的人更为重要,下跪事件频发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处于强势者没有对弱势者充分尊重,没有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如果为官者、强势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百姓下跪伸冤、求助的事件定会越来越少。” (郑州晚报记者 卢曙光 游晓鹏 宋振科/文 今日安报供图)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874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