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国家珍稀动物白鹈鹕在穿越昆仑山向南迁徙途中被猎枪打伤,幸被某通信连官兵救下。然而,两个月后,大雪封山后,白鹈鹕的食物——鱼没有了,它该何去何从,官兵们愁上心头。
救下“大嘴”鸟
今年10月10日,驻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阿里雪域高原的某通信连士官赵冲和李欣罡在离营区40米处发现了一只大鸟。
大鸟约有1米高,嘴巴足有30厘米长,赵冲所在的营区空气稀薄、植被稀少、平日里难觅鸟雀踪影,能见到一只这么大的鸟,两人都觉得非常奇怪。大鸟扑腾翅膀的瞬间,赵冲和李欣罡发现,鸟的翅膀和腿上鲜血直流,两人当即决定把大鸟带回营区。
通信连连长马强虽然没有见过这种大鸟,但他还是叮嘱连队卫生员周麟检查大鸟的伤情。
手术时,4名官兵负责按着鸟的大嘴和翅膀。周麟从大鸟的多处伤口中取出了四片金属碎片。
连队里没有人见过这种鸟,谁也不知道它吃什么。有战士建议丢只虾试试,大鸟毫不犹豫地笑纳了,再拿鱼试试,大鸟也一点都不客气。大鸟食量惊人,一天能吃四条2公斤左右的大鱼,不到一个星期,大鸟就把连队里面的鱼都吃完了。
指导员赵正飞告诉记者:“自从来了这位尊贵的客人——大鸟,连队里就很少吃鱼了,都省下来喂它了,就这样还不能满足它。”
大鸟被迫学“吃素”
一个星期后,大鸟的伤口基本痊愈,对人的敌意也渐渐消退,当官兵们抚摸它时,它显得特别顺从。
因为大鸟贪吃,连队里的鱼有限。不能眼看它饿死,官兵们不得不偿试着让大鸟改吃素——米饭和馍馍。
“开始时相当艰难”曹万盛告诉记者,要2个人伺候它吃饭,一名战友撑着大鸟的大嘴,另一个人喂,当米饭倒到大嘴里时,3秒钟不到就会被大鸟吐出来,要是躲避不及会被吐一身。
后来,我们在米饭和馒馒里倒上肉汤或加上肉罐头,不停的抚摸它,并不停的安慰它,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听懂,但它始终都表现的很乖,就这样一次次把饭端在它嘴边,它一次次的吐,二周后,大鸟终于接受了要“吃素”的事实,开始吃素了。
现在大鸟的食谱是,每天一条鱼,剩下的就是米饭和馒馒,再加汤和肉罐头。
自从大鸟开始接受吃素,喂它的任务也只需一个人就能完成、而且也变得相当简单,曹万盛说,只要你端着盆,它就会高兴的跑过来,张开大嘴,等你把饭倒进去,随后它一扬脖,咕噜的脖子狂颤几下咽下,就吃完了,整个过程就花几秒钟时间。
官兵们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像,大鸟对白色的东西非常敏感。曾经有一个战士拿着一张白纸从它身边走过,大鸟一下显得很兴奋,紧紧追在战士的后面,随后,官兵们试着,改成别的颜色的东西,它连看都不看,赵正飞猜测“它可能是因为太想吃鱼了,把白色的东西当成是鱼了”。
大鸟来到连队,它的身份之迷一直让官兵们困惑,因为营区条件有限,信息封闭,副连长和几名干部就不停的和家里的亲朋好友联系,描述大鸟的样子,让他们帮助查询鸟的身份。
在大鸟到来后一周,经亲友们初步查询,官兵们知道了这种鸟学名为“鹈鹕”, 为一种水生鸟类,以食鱼为主,国家保护动物。但是具体是哪种鹈鹕,官兵没还弄不清楚,当这只大鸟的照片传到新疆观鸟会会员山魂(网名,军人)时,山魂经仔细辩认,觉得大鸟是国家濒危保护动物白鹈鹕。
12月19日,山魂在新疆观鸟会QQ群中说“驻昆仑山某通信连救了一只鹈鹕,可以是白鹈鹕”,这一发言,立即让群里炸开了锅。这些观鸟的专业人士知道,能纪录到白鹈鹕的重要意义。
新疆观鸟会会员河狸告诉记者“我国共有3种鹈鹕,即卷羽鹈鹕、白鹈鹕和斑嘴鹈鹕,它们均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
白鹈鹕曾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常见鸟类,但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野外数量已经十分稀少。在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我国境内连1只都未记录到,但1992年在亚洲其他地区共记录到5666只。”
目前,它在我国境内数量极为有限,是中国濒危动物,近年来国内仅有个别的记录。虽然前几年,克拉玛依也曾有媒体报出见过白鹈鹕,但经新疆观鸟会的专家们确定,那只不过是两只卷羽鹈鹕,所在当山魂再次提白鹈鹕,观鸟会成员对此都非常谨慎。
接下来的3天里,在乌市的新疆观鸟会几个经验丰富的鸟友,开始会诊这只远在千里之外的“鹈鹕”,山魂将大鸟的头、羽、脚的局部放大照片发给会友们,经过大家的初步辩认,都认为是白鹈鹕。
20日,因英国人保罗常到中国印度从事观鸟,并公布过一些见到白鹈鹕记录,新疆观鸟会会员又图片传给英国资深观鸟人保罗,并得到保罗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