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张吉万是一件困难的事。这个“背着妹妹逃出深山”的少年半年多来已淡出公众的视野,但在汶川过年的记者特别想找到他,因为记者不知道这位普通但形象却能永久烙入人心的少年,在地震前和地震后,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也不知道这个春节,他是不是还背着小妹妹行走在深山。
终于在绵阳找到了他临时的家,那是以每个月120元租下的房子,一个贫寒得没有任何家俱的家。在这里,他和爸爸、妈妈、妹妹简简单单地过了除夕、年初一。年初二,张吉万背着妹妹,跟着爸爸、妈妈去了北川。今天,他又将背着妹妹走六七个小时的山路、翻3座山回到原来的家。
年夜饭四个菜 旧长凳是他的书桌
张吉万的新家位于绵阳九洲板房学校附近,房子很小,一室一厅,只铺了一张床,没有家俱,没有电器,能坐的只有一条旧的长凳和一只小板凳。张吉万说,长凳是他的书桌,他就是坐在小板凳上趴在长凳上做作业的。他请记者坐他的“书桌”,记者不忍心,就坐在小板凳上,张吉万和他的妈妈、妹妹坐在床上。采访就在闲聊中进行。
年夜饭,张吉万吃到了4个菜,荤菜是鸡爪和鱼。“张吉万和妹妹张韩吃得很开心,毕竟比平时菜要多。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张吉万的妈妈韩世艳说。
韩世艳告诉记者,节前的几天,张吉万一直在家里带妹妹,她在附近的一个小区里打工,他爸爸在原来的家修房子,除夕才回来。“山里的孩子都独立,但他比别的孩子更独立、更懂事,把家交给他很放心。”
张吉万原来的家在北川县旋坪乡景永村,唐家山堰塞湖就在那里。景永村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山村。张吉万5岁半的时候,就缠着爸爸妈妈要上学。妈妈带着他先到离家较近的一所学校报名,校长端详了他半天后说,这孩子太小了,不能收。妈妈又领着他到离家远些的南华小学,商量了半天后学校收下了他。张吉万自此早早起床,走1个小时的山路到学校,放学后再走1个小时回到家。中午他在学校搭伙,一顿1.5元,一份饭和一份炒土豆。如果吃肉,要3.5元,他舍不得。5年级时,他开始住校,这样读书的时间能多些。伙食费,他选了最少的每月20元。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地震发生时。
贫寒儿童张吉万感觉自己已是大人的时候是在8岁,那一年他觉得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要到农田干活。山村的晚饭吃得晚,放学后他先煮好饭,再洗自己的衣服,妹妹出生后又洗妹妹的小衣服,然后把猪食伴好端到猪圈。双休日,他和爸爸妈妈一起到田里种土豆、玉米,施肥、收割样样都会。暑假的时候,他一大早就把家里养的两头牛和十几只羊赶上山,直到下午才回来吃午饭。张吉万说他最开心的事是掏鸡蛋,家里养的鸡总不在鸡窝里下蛋,而是在木材堆里弄了窝,木材堆的隙缝小,只有他的手能伸得进。他每周掏一次,一次可以掏十多只。
虽然要忙很多的事,张吉万的成绩总是很好。小学六年,他在班上的成绩总在前三名,在年级的排名稳定在前十名。他说他就是想读好书,去年9月他到了九洲板房学校读初一,期末考试时年级排名“跌出了前十名”,这是他非常沮丧的事,因此这个春节他一直不开心。
“这个春节,你常会想什么问题呢?”记者问。
张吉万看着记者足足沉默了两分钟。“我常会想起家乡的样子,想将来我能为家里做什么,想怎么才能把妹妹带大带好。”他说。
烙在张吉万记忆里的家乡,是他在春节前半个月看到的。记者很难想象,一个12岁的孩子,竟会那样看他的家乡。
背妹妹逃生走了12小时 春节前翻山回去看家园
因为地震,全中国认识了这个山里的孩子,还有他背着的小妹妹。“我的家乡真的非常美,我希望那里永远不再有地震,我可以快乐地带着小妹妹。这是我新年的一个希望。”张吉万说。
地震发生,张吉万正在学校上课,学校只有一个孩子被倒塌的围墙砸死。学生们被集合在学校操场等家长来带。张吉万说,他的爸爸妈妈一个月前到青海打工了,于是他被批准自己回家。他一路奔回家,平常需要1个小时的山路,只走了半个小时。
妹妹住在爷爷家,房子毁了,但她和爷爷奶奶都平安无事。他和爷爷一起搭了个帐蓬,把妹妹安顿好,又跑到自己的家。与爷爷家一样,他家的房子也毁了。
此后的两天,除了帮助做饭,他就是搂着妹妹。第3天下午,解放军进了村子帮助他们转移。15日一早,爷爷和奶奶背上衣服和食物,他背着妹妹,向北川跑去。
张吉万的家到北川有30里山路,要翻过3座山,平时需要走六七个小时。但地震震坏了平时走的山路,他们只能绕道走。路上逃难的人多,山路非常拥挤。这条逃生路,他背着妹妹从凌晨5点一直走到下午5点,整整12个小时。
“我见到孩子们是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当我们疲惫地从青海赶回来时,张吉万对我说,一切都好。”张吉万的妈妈韩世艳对记者说。
背着妹妹逃生的少年张吉万,因为南方日报记者的一张照片,成了最感人的抗震英雄。那段时间,无数网友在网上发帖,想知道张吉万的平常生活,想知道他的小妹妹。但抗震还在继续,记者们无暇顾及这个男孩子的寻常故事。6月和7月,张吉万去过北京、上海、哈尔滨参加社会活动。人们把如潮的掌声和鲜花送给了这位少年,而面对摄像机镜头,他一如平常想一想再说话。他在深山里的故事和背着妹妹走过的山路,他极少提及,他认为山里的孩子就该这么做。
8月20日,绵阳九洲板房学校开学,张吉万坐进了初一(3)班的教室,他的小妹妹张韩进了附进一所幼儿园的学前班,妈妈为了照顾兄妹俩,在附近找了份工作,每月600元。房子是租的,每月120元,这笔开销让他和他的妈妈都觉得心疼。
转眼到了寒假。张吉万想回家看看。1月8日,他和爸爸还有16岁的表哥一起到了北川。翻山越岭回家前,爸爸买了两瓶矿泉水。记者问为何不买3瓶,张吉万说2瓶就够了。
回到家的第二天,他和表哥一起爬到村子边的山顶上,他要从高处看自己的家乡。曾经的家乡全变了,旋坪乡的楼房,已浸没在堰塞湖里。张吉万与表哥一起坐下,静静地看着湖面,静静地寻找家乡的记忆。他说,他一动不动地看了半个小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想看不想走,一直盯着看。
山里冷,山顶更冷,风是刺骨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