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南山西丽的敬老院里,戴着老花镜、今年90岁的黄素娥老人,在捐献器官和遗体的申请表上工工整整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按上了红指纹。当把申请表郑重地交到了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高敏的手中时,老人高兴地笑了。她外孙女说:“捐献的事婆婆念叨了好久,一直说要亲自去市红十字会填申请表,现在终于完成了心愿,她才放心。”
黄素娥老人生于1919年,今年整90岁。前不久,老人在看报时了解到深圳大学新成立了医学院需要遗体做教学和科研,马上给外孙女打了电话,要外孙女联系红十字会,表达她身后愿意捐献遗体的愿望。老人有这样的义举,家里的子孙并不觉得惊奇,拿她外孙女的话说:“外婆一辈子是先进,思想很开明,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在意料之中。但是我们还是很感动,我觉得外婆太伟大了。”
虽然已经九旬高龄,黄素娥老人口齿清晰,身手灵活。记者了解到,老人退休前是河源的一名小学教师,当老师时就是学校的优秀老师。1972年退休后,当地幼儿园很少,她又响应地方妇联的号召,办了一个幼儿园,解决当地孩子入托问题,也是当地的妇女模范。
后来,她随子女来深圳,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老人活到老学到老,直到前年,还一直坚持到老干活动中心上老年大学,学习英话,学习唱歌、弹琴。虽然家里子女都很孝顺,但是开明的老人不愿意给忙碌的儿孙们添麻烦,前年自己找到南山的敬老院住进来。她说:“住敬老院挺好的,有专人照顾,有老年朋友,也不用孩子们分心来照顾我。我还打电话给我老年大学的朋友们,动员他们也来住敬老院。”
这次有了捐献器官和遗体的想法,老人对捐献的事进行了详细了解,需要做些什么准备,要怎样申请,整个流程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她说,不仅自己捐,她还要在敬老院里当一位义务宣传员,动员院里的老人们都来捐献。“身后火化了就一把骨灰,为什么不捐出有用的器官帮助他人,捐出遗体为医学发展做贡献呢?”
深圳大学医学院的王军教授告诉记者,解剖学是所有医学生的第一堂课,新成立的深大医学院需要大量遗体用于教学和科研。像中山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这些有着多年历史的医学院,有几百具遗体也不够用。希望有爱心的市民都能够身后捐出遗体。“令我们非常感动的是,才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有6位市民捐献了遗体给我们,在内地很多城市一年也就一两具遗体捐献,深圳真是一个爱心城市。”王军教授感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