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论坛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要闻 >> 资讯正文

高校手机普及率达85% 七成大学生形成手机依赖

发布日期: 1970-01-01  //www.110.com  

“平时明知没有短信或来电,我也会时不时地翻出手机看一下。”南开大学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73.2%的受访大学生手机用户认为自己出现了上述“症状”。调查者指出,“拇指文化”促成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心理。相比之下,性格外向者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这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是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个学生课题组完成的,他们的课题是“‘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研究人员选取了天津地区四所高校的大学本科生,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每所学校选取男女生各50人,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9份。

课题组对“手机依赖”的定义是: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只要留心观察,“手机依赖”的表现随处可见: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应;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作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经常下意识寻找手机,不时掏出查看等等。

根据调查,大学生每月发送短信数量集中在200~500条之间,九成大学生月发送短信数量在100条以上,月发送短信500条以上的约占15%。月手机费用100元以上的占11.9%,50~100元的占36.9%,50元以下的占51.2%。

课题组认为,短信有着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替代的优势——价廉、快捷、简短、丰富、互动性和隐秘性强等特点,而这又恰好迎合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具有强烈需要的心理特征。

此前,曾有心理专家将手机依赖视为一种具有典型症状的心理疾病,将其命名为“手机依赖症”。还有学者认为,“手机依赖症”大多在性格比较孤僻、缺乏自信的人群出现。但 南开大学学生课题组却认为,“手机依赖”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而非心理疾病。这份调查还显示,那些性格外向、待人热情、好交际的大学生,对手机和短信的依赖程度反而更高,即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其个人的社交能力成正比。

课题负责人、南开大学学生王琦解释说,调查发现,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用户的交际适应性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交际能力强的人可以借助手机拓展和加强自己的人际网络;而对于交际能力差的人,手机则成为一道人际关系的屏障。被拓展的人际网络将带来流量更大的、频率更高的信息,使得交际能力强的手机使用者为了合理处理信息流,而更加依赖手机,形成正性的循环。

在课题组成员王今昭看来更值得关注的是,在高校中,手机尤其是短信的使用已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有其相应的亚文化群体。

根据调查,近70%的受访者认为发送短信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52.2%的大学生认为拥有手机后与外地朋友、同学联系更加频繁,15.1%选择否,32.5%选择“说不清楚”。这说明,短信作为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

另据了解,此前的一份调查称,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最普遍的通讯工具,在一些高校的学生中,手机普及率已达到85%以上。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976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