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喝酒?”“你OUT(落伍)了!”
“开车喝酒?”“你OUT了!”
2009年,一款新上市的酷爽饮料,掀起了一场“时尚之风”,这就是娃哈哈公司推出的啤儿茶爽,不是啤酒,却貌似啤酒,一样的包装和口味,却适合学生、开车人士、上班族饮用。
这款饮料,成了众多青少年钟爱的对象。一时间,訾议者众,或说啤儿茶爽会误导孩子养成喝酒的嗜好,或说“OUT”广告语过于偏激,对没有消费这类产品的消费者存在歧视……营销专家更是分析认为,啤儿茶爽产品有些“四不像”。
新闻事件
广告创意太雷人
打开电视,一则广告一定会吸引你的眼球,一群学生上课时喝着貌似啤酒的东西,老师提出疑问:“上课喝啤酒?”学生齐齐大呼:“老师你OUT啦!”时尚白领坐上男友的汽车,无比享受地品尝着看似啤酒的饮料,男友大惊:“开车喝啤酒?”女白领道:“嗯,你OUT啦!”
这两个镜头都出现在啤儿茶爽饮料的广告中。啤儿茶爽,是娃哈哈公司新上市的酷炫饮料,宣称萃取天然绿茶添加香浓麦芽,像啤酒一样酷爽,像绿茶一样健康。它立足于学生族、上班族、开车族等群体。
百姓质疑
误导孩子养成喝酒嗜好
“像啤酒一样的饮料,不喝就OUT。”一时间,啤儿茶爽成为众多消费者议论的对象,虽然得到了青少年,特别是学生的喜爱,但质疑声也越来越多。
“不喝就落伍了”存在歧视
质疑啤儿茶爽的,还有一些消费者,他们认为,“你OUT了”这句广告词有创意但不讨好。
有消费者称,看这个广告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时尚所抛弃的人。整个广告就在不遗余力地告诉他:你傻了吧,不知道啤儿茶爽,不够时尚了。难道上课、开车时抱着一瓶看似啤酒的东西品尝,当别人劝阻疑问不要喝酒时告诉他这并非啤酒,让人大跌眼镜———如此便是时尚了?
还有网友这样写道:“作为啤儿茶爽的主要潜在消费者学生、白领、开车一族,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饮料消费习惯,有人喝可乐有人喝纯净水或是娃哈哈营养快线。啤儿茶爽一上来就四处树敌,不喝你就是OUT了,我的新潮不需要用这个来衡量吧?”
记者体验
风味饮品穿着啤酒外衣
在成都一家超市内,记者终于见到了啤儿茶爽。玻璃瓶装,黄色的外包装,正中显眼的位置还贴着像啤酒一样的标签,而瓶子里的液体,也是黄色,乍一看,真的和啤酒没两样。
而在配料一栏,标明了水、白砂糖、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酸度调节剂、山梨酸钾、阿斯巴甜、安赛蜜),绿茶粉、乌龙茶粉,食用香精(含麦芽提取物),并没有看到酒精的成分,同时,在该饮料的包装上,也注明了为“风味饮品”。
出于好奇,记者品尝了一口,总的感觉是怪怪的,虽然有啤酒的味道,但很淡,与茶的味道夹杂在一起,不那么习惯这种口味。
厂家回应
不存在误导,没有歧视意味
对于推出的啤儿茶爽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并引发了质疑,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广告部部长杨志玲表示,有人关注就起到了产品的推广作用。这款饮料不会对儿童造成误导,“如果觉得名字有问题,那首先是不怀好意,是想歪了,想多了!”她还表示,对于这种“杂音”,他们不会予以理睬,更不会因此更改产品的名称。
同时,杨志玲称,啤儿茶爽主推的消费群体是那些想喝酒、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喝酒的人,比如司机、上班白领等,学生只是主推的一部分而已。而OUT的词语,意在起到一个开玩笑的效果,是介于朋友之间的一句玩笑话,并没有歧视的意味,更不会有不喝就真的落伍的贬义。
质疑声中,最多的就是家长们的声音,他们很多都担心,虽然啤儿茶爽不是啤酒,但是名字以及包装和味道,都酷似酒,而产品贵在宣传喝酒很酷,但由于不能够喝啤酒,所以改喝酷似啤酒的饮料,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喜欢喝酒的嗜好,喝了这种饮料,更渴望喝真正的啤酒。
“自从看了广告宣传,喝啤儿茶爽很酷后,儿子就喜欢上了这种饮料,长此以往,其心理可能会形成饮酒意识。”成都市民李女士非常担忧。她的儿子正读小学四年级,有次她闻到孩子的嘴里有酒味,便问是不是偷喝家里的啤酒。孩子立即拿出该茶饮,理直气壮地反驳说:“我喝的是‘啤儿茶爽’,不是酒,是饮料,现在流行喝这个,好多同学都在喝!”李女士仔细看了一下产品说明,证实了孩子所言非虚后,顿时松了一口气。但她又担心起来:儿子小小年纪就接触类似啤酒的饮料,长此以往,其心理可能会形成饮酒意识,最后转化为实际行动。
营销专家
啤儿茶爽“四不像”
“啤儿茶爽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多消费者的关注,在短时间内占领学生市场,跟它的广告语很有关系,它的营销算是成功的,但是,在成功的背后,有利有弊。”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许德昌对此现象进行了点评。
迎合逆反心态
啤儿茶爽,销售给那些想喝啤酒而又不能喝啤酒的人,其味道、包装都酷似啤酒,这就迎合了这类人群的心态,填补了市场的空白。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也喜欢喝,就在于它很好地抓住了孩子的逆反心态。”许德昌认为。
广告雷人引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啤儿茶爽用“OUT”来引起大家无尽的猜想和质疑,在于让大家记住这个产品,同时,质疑也好,喜欢也罢,都能够让产品受大家的关注,不就变相做了宣传吗?
产品有些“四不像”
“虽然总体上说,啤儿茶爽的宣传在争议中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许德昌说。
他说,让其对二者结合后产物共同认同。“事实上,二合一的啤儿茶爽,既淡化了啤酒的味道,又缺斤少两了茶的浓郁,一头都没占上,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举个例子,最早与啤酒结合的是果汁,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果啤,果啤市场如何呢?至今仍处在尴尬的境地,说是饮料吧,它没有果汁来得纯粹,说是酒,好像又把人喝不晕,所以销售不好,显而易见。
另外,作为一个正常的消费者,都会品味出啤儿茶爽的不伦不类。假设啤儿茶爽代表了现在年轻一代自我个性展现的表达方式,那么啤儿茶爽就代表了一种社会需求,即:啤儿茶爽就是喝给别人看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像啤儿茶爽广告所传达的那样:我是时尚的,你是傻冒的。但这只是企业的一种市场期望,这种太过明显的社会表现欲的消费特征可能经不起时间考验。 本报记者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