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罗旭
长沙市民徐先生来电:“我租住在省植物园附近的一处民宅,每天一到深夜就会闻到一股怪味。后来才知道,隔壁是加工泡泡果的作坊,每天深夜开工,持续到次日凌晨。做吃的东西怎么这么晚才上班,还有这么难闻的气味咯?”
【一访】
深夜才开工的泡泡果作坊
今年1月初,徐先生在省植物园一处民宅租住。他发现一到深夜,隔壁一家加工泡泡果的作坊就会传来难闻的气味。
1月14日凌晨1时,记者与徐先生在路口会合后,驾车前往该作坊所在地。“停!看,他们正在卸货。”徐先生指着路口一辆湘A牌照的小货车说。
在这辆小货车的后车厢里,密密麻麻摆放着数十个编织袋。1名男子站在车厢里,车下的2名男子从旁边的手推车上将编织袋递给他。在这3名男子装卸的同时,另还有1名女子在望风。采访车引起了望风人的注意,她围着采访车走了一圈,不时往采访车里打量。
因怕打草惊蛇,记者决定先退回小巷。
【再访】
“生产车间”也是“员工宿舍”
1月15日3时30分,记者敲开了这家“作坊”紧锁的木门:“我想进一些货。”听到有人要买泡泡果,操外地口音的老板从里屋迎出来:“零售3块一袋,如果批发50箱以上,就按1块(一袋)算,比市场上便宜很多。”
记者打量了一下室内,不足2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地面很潮湿,而作坊边上就是一条臭水沟,里面垃圾成堆,生产泡泡果的原料和一些杂物全都堆在一张桌子上。“怎么穿过的袜子和原料摆在一起啊。”记者问。正在封包装口的男子说,这里既是“生产车间”,也是他们的“宿舍”。在攀谈中,记者发现制作泡泡果的机器已经生锈发霉。随手翻开一个袋子,里面是发黄的米粒和不知名的白色粉末。对此老板很不以为然:“这种米做出的泡泡果小孩最喜欢吃。”
【查处】
旁边还有一家年糕“黑作坊”
1月18日,得知情况后,洞井镇工商所立即派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此时,整个作坊内虽然大门敞开,却已经空无一人。经检查,这家作坊没有任何的证件。就在执法人员对“泡泡果”贴上封条时,旁边一家年糕作坊的老板迅速收拾、准备关门。这个奇怪的反应引起了执法人员的注意,经过询问,发现这家年糕作坊同样在无证经营,8名工人无一有健康证,年糕就晾在马路上。
经查,这两家作坊每晚制造的“零食”达4000余件,次日送往附近的学校、超市和集贸市场。“我们将把这些黑作坊制作的食品焚毁。”执法人员说,他们将根据黑作坊老板提供的线索,准备查找这些食品的“下家”给以处罚。
黑作坊为何屡禁不止
经本报介入后,泡泡果黑作坊被依法查封。令人担忧的是,截至记者发稿,仍有市民来电投诉,称还有很多黑窝点没被查处,继续生产毒害市民健康的食品。现场一位执法人员坦言,处罚不严、违法成本低是黑作坊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在香港,无牌经营食物制造厂的最高可罚5万元及入狱6个月。有关人士呼吁,加大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给消费者带来损害的赔偿额度,将食品安全伤害事件从民事案件上升到刑事案件,以加大震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