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游戏邀请、一个微信红包或者一条耸人听闻的新闻,微信中这样的链接如果不小心点开,可能就会暴露自己的位置信息。同时,如果想找人,通过这种方式也能“精准定位”。张某多次通过微信非法获取、提供他人行踪轨迹信息,非法获利人民币17000余元。日前,常熟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张某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诈骗罪提起公诉。
张某偶然在百度上看到有人声称只要一个简单的链接,就能轻松定位你想找的人的地理位置,头脑活络的张某便想到利用这个赚钱。张某随即同“卖家”联系,“卖家”发给他一个网址,点开里面有充值说明和使用说明,199元使用一个月,不限次数。充值后,张某开始在网上找需要定位服务的人,还在自己的朋友圈打起了广告。
很多时候客户都有所顾虑,张某便会让客户试用一次定位服务,基本定位结果显示的位置信息与客户所在位置都是高度吻合的。双方谈妥价格后,张某通过“客户”提供的需要寻找人的信息添加对方为微信好友,获取到对方位置信息后再反馈给“客户”。张某是如何成功定位的呢?他先向被定位者发送一条文章链接,当被定位者点开张某发送的链接时,会收到一个申请获得地理位置等信息的提示。如果被定位者点击“允许”,其地理位置信息将被精准定位,精确位置只相差20—50米,如果被定位者点击“不允许”,依然会被系统定位,只是定位准确度会有所下降。
张某的“定位服务”也有失手的时候。张某的其中一位客户江某平时承接各类工程,一个老板欠了他几十万工程款,人却消失不见了,为了找人江某便在网上留言找人,张某看到后便主动同江某联系,表示自己能帮他找到人。急着找人的江某很快支付了费用,随后江某按照张某提供的定位图,带了自己下面的20个工人赶到定位地址找了两个多小时,却始终没有找到人。原来,通过微信链接定位有一个“弊端”,如果对方始终没有点开微信链接,那么张某就无法顺利定位对方位置。但是“客户”的钱已经收了,这时张某选择随便定位一个地址发给对方交差了事。
经审查认定,2018年至2019年2月,张某多次通过微信非法获取、提供他人行踪信息,非法获利人民币17000余元;通过微信提供他人虚假行踪轨迹信息,骗取被害人3000余元。日前,常熟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张某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诈骗罪提起公诉。